廊坊新闻>>新闻眼看廊坊

廊坊市全力推进工伤保险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2017-03-20 09:53:57 来源:廊坊日报

目前,我市工伤保险业务已全面实现网上申报。网上申报为参保企业提供了简单、高效、便捷的申报方式,避免了参保单位迟报、漏报的发生,真正保障了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这标志着廊坊工伤保险事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市逐步形成了一大批地域特色明显、经济贡献较大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集群,工伤保险“安全网”的作用日益凸显。

“工伤保险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千万个企业的发展和万千个家庭的幸福。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工伤保险‘安全网’、‘减震器’的服务保障作用。”市人社局局长张维真说。

力促“广覆盖”,扩面提质顺民心

廊坊地处京津之间,环渤海核心地带,人口460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的急剧增加,工伤保险的快速推进成为大势所趋。

自2004年7月1日推行工伤保险以来,我市经历了快速推进、扩面提质的发展历程。参保人数由最初的5万人,发展为2016年的45万人。工伤认定案件和劳动能力鉴定呈逐年递增态势,工伤保险各项配套政策日趋完善,保障范围、保障能力逐步提高。

2006年8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市人社局用三年时间,大力推进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把矿山、建筑等高风险企业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

“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就是保障他们身后许许多多家庭的幸福。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全力以赴推进农民工参保,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张维真说,目前全市农民工参保人数达17.6万人。

力促工伤保险的“广覆盖”,将未雨绸缪落到实处,这是几年来我市推进工伤保险事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2006年7月,廊坊市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政策出台,让更多的工伤患者充分享受到工伤保险强有力的保障,填补了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工伤保险政策的空白。目前,全市已有5.5万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保,占参保总人数的13%。

2007年8月,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办法破茧而出。

“我市出台的建筑施工企业以项目参保、实行动态实名制管理的参保缴费办法,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市人社局副调研员王建国介绍,这项工作成效显著,意义不凡。

多年来,随着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业务经办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程度的大力提升,全市工伤保险覆盖职业人群已达到45万人,先后共为31800余名工伤职工及供养亲属支付待遇4.5亿余元。

力求“保权益”,破难提待应民意

1979年4月,文安县供电局的职工张全在架设高压线过程中被高压电击伤,导致左臂截肢、双腿截肢。经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伤残二级,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由于种种原因,张全没有其他经济收入,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2010年,“老工伤”政策出台后,张全工伤保险待遇迅速得到落实。如今,他每个月可以领取3400元伤残津贴和护理费,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有了保障和提高。

“真没想到,政府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真的很感谢政府的工伤保险政策。”69岁的张全老人感慨地说。

张全老人是全市“老工伤”政策众多受益人之一。

2010年以来,我市将“老工伤”纳入社会统筹工作,目前共有649名国企“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老工伤”人员伤残津贴、护理费、旧伤复发医疗费等都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有效保障了“老工伤”人员利益,减轻了企业负担。

2010年,廊坊作为河北省首批试点市率先实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

“我们坚持‘高站位创新思路、高效率全面推进’的工作理念,严格执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六统一’,即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参保范围和对象、缴费基数和费率标准、基金财务管理、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支付标准、业务流程和业务信息系统,取得了积极成效。”市人社局工伤保险管理中心主任张玉柱介绍说,推行市级统筹四年来,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增加78%,基金征缴额增加300%,基金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破解难题、提高待遇,全方位保障职工和企业权益,这是我市顺应民意的有力举措。2012年4月,廊坊市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社会化发放,工伤定期待遇8连增。

目前,供养人员定期待遇实行社会化发放,减轻了参保单位工作负担,调动了其参保积极性;消除了之前单位代发环节中可能存在延迟发放、不足额发放等风险,有效地维护了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力保“服务优”,创新规范解民忧

倾尽全力为参保企业和职工提供优质的服务,千方百计规范经办流程创新经办手段,这是多年来市人社局不断追求的目标。

“现在我们工伤认定工作平均每天接待来人来访、电话咨询70多人次,工作量骤然增大,对认定工作提出新要求,大家都是全力以赴、全情投入。”长期在工伤保险认定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王殿光说,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他们把“依法行政,及时准确”作为工作目标,通过规范操作、创新调查方法、召开案例分析会等完善各项程序,确保工伤认定及时、合理。

2012年5月,廊坊在全省率先开通的工伤人员远程指纹身份认证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工伤职工以及供养亲属进行生存状况验证。2014年10月起,同时推行工伤保险供养人员人脸识别系统。随着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开发使用,让供养人员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完成身份认证。

近年来,市人社局持续开展“工伤鉴定送下乡”行动,每月组织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专家深入基层一线,为工伤职工就近就地进行伤残等级评定。对重症患者、行动不便或家庭条件困难的职工,专家进行上门服务。

“服务下基层,工伤鉴定更趋人性化,这是根本,亦是方向。”市人社局工伤保险科科长王钧说。

(本报通讯员 邢为 张晓伟 本报记者 刘杰)

责任编辑:刘晓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