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头图>>

从致敬文明到引领风尚——写在廊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之际

2020-11-21 11:58:5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图为志愿者展示廊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奖牌。 通讯员陈童摄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孙占稳、解丽达 通讯员廊报)11月20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廊坊市荣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消息一出,全城沸腾——萦绕在廊坊人民心中多年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亮的底色。自2002年起,“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就深深扎根在廊坊人的心里,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向文明致敬,廊坊人多年来砥砺前行,一步步向梦想靠近——曾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2018年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争得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入场券”。

图为廊坊市区晴空万里绿树成荫。 通讯员陈童摄

为文明代言,廊坊18载同心创城,一路风雨一路收获——

文明,是渗透在城市街角的浓浓绿意,是生发于社区邻里的守望相助,是回应民生关切的疏堵解困,是传递爱心友善的气质养成……

“创城 我们一起”——480万廊坊人民是创建的受益者,更是主力军。廊坊市干部群众上下一心、携手攻坚,向文明迈进,向幸福出发!

图为绿意盎然的市人民公园。 通讯员陈童摄

·“人民至上”,补齐短板,提升城市功能风貌

由于建市时间较短,廊坊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短板、弱项直接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品质。

每到傍晚,都会有大批游客涌入安次区御龙河公园,一睹夜景打卡地的风采——小桥流水、游船码头间,五光十色的大型灯球伴随着高低起伏的音乐喷泉在水面上旋转,分外迷人。

“廊坊山水资源相对匮乏,像这样的自然水景观是大家期盼已久的!”附近居民张燕说,如今光彩夺目的御龙河在几年前还是淤堵严重的臭水沟,经过治理后变成景观河,周边的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百姓的需求在哪里,创城的目标就定在哪里”。近年来,廊坊大力实施打通“断头路”、主次干道提升改造、小街巷改造等工程,打通“中梗阻”、畅通“微循环”,城市框架布局、内在功能、外在形象都实现了华丽蜕变。

自然公园西区、丹凤公园、瑞丰公园、御龙河公园等先后开园迎客;丹凤园、吕端园、得趣园等112个街头小游园相继建成;以樱花、玉兰、海棠等花卉为主的特色景观道路营造“一街一精品”……市民推窗见绿、出门有花,城区绿地率达到43.97%,绿化覆盖率达到47.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93平方米。

图为廊坊市区艺术大道。通讯员陈童摄

对广阳区统建楼社区的居民来说,“创城”带来的是居住环境的一场革命——地面干净整洁,车辆有序停放,占道又扰民的“马路市场”迁了新址……过去“脏、乱、差”的无物业老旧小区,成为文明社区的典型。

今年以来,广阳区将无物业小区划分为15个片区,动员企业划片包联,吸引社会资金1.5亿元,惠及10.6万人口;安次区拿出专项财政资金改造提升无物业小区,并引进北京和家物业公司,实现对无物业小区管理的全覆盖。

“人民至上”,是贯穿廊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过程的核心主线。今年,廊坊市聚焦创建任务清单和民生短板,广泛吸纳了向普通市民征集的8个方面、165条意见和建议,梳理出11个方面需要重点改进提升的40项突出问题,强力实施社区创建等六大“围点攻坚”,和公共卫生服务提升等五大“提升行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回应百姓关切。

补齐短板弱项,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廊坊近年来整修人行道、商店门前区域破损路面5万多平方米;改造提升老旧小区300余个,整治背街小巷217条,投入3亿元实施智能化平安“雪亮工程”;组织沿街门店严格落实“门前三包”,杜绝占道经营、乱涂乱贴等现象;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盘活存量用地,增划停车位,缓解“停车难”;实施道路扬尘管控和垃圾清零行动,市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3%以上;集中攻坚改善村镇面貌,实施道路硬化绿化,治理坑塘,清除残垣断壁……行走在廊坊大地上,移步换景、如沐春风,处处流淌着城市文明的光彩。

图为廊坊新地标——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通讯员陈童摄

·细处着眼,“绣花”管理,增强市民满意度和幸福感

今年,安次区尚华城小区居民王心妍的“头疼事”终于解决了——家门口的顺安道是环境脏乱的背街小巷,车辆无序停放,交通高峰期常堵得水泄不通。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廊坊美化周边亮化商铺、重新铺设人行道地砖、设置隔离护栏、规划设计主题公园,街道变美了,居民也不堵心了。

与背街小巷一样,农贸市场的变化也翻天覆地。宽敞的过道、干净的地面、摆放有序的摊位……清晨,走进艾禾丰综合农贸市场,所有柜台围挡统一换上新“妆”,来买菜的市民张凯感慨:“变化太大了,环境好、菜安全、价公示,感觉像在逛超市!”

艾禾丰市场负责人冉光军介绍,今年市场改造总投入近140万元,达到了“洁净、齐美、亮通”的预期效果。市场内完善了各种服务设施,并将投诉热线、市民文明公约、市场管理细则、各种证照上墙明示,标价牌、摊位证摆放规范,努力为市民营造舒心、舒适的购物环境。

图为廊坊市区北凤道与和平路交口。 通讯员陈童摄

农贸市场连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随着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廊坊加快推进农贸市场建设,改善市场环境,实现便民消费,经营者、消费者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走进廊坊市体育场,外墙彩绘足球图画的公共卫生间颇具动感。进入室内,手机扫码取厕纸、纳米抑菌陶瓷感应便器、多效低温等离子空气净化机等设施充满科技感。此外,这里还设有母婴室、可调整性别的调节卫生间,为特殊照护需要设置的第三卫生间,细节的设置让“如厕”更加人性化。

方寸之地,文明之窗。廊坊市从2018年启动中心城区“厕所革命”,对城区公厕实施了大规模的新建和改建,中心城区共开放高标准公厕275座,并为厕所管理制定了28项精细化检查标准,凸显城市文明的品质细节。

在安次区光明西道街道康城·瑞河兰乔南区门口,刚从市场买菜回来的刘文成老人,拎着沉甸甸的购物袋,走到智能人脸门禁前,“刷脸”轻松进入小区:“刷脸开门‘解放’了双手,智慧社区让我住得舒心、更安心!”

图为气势恢宏的京津冀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 通讯员陈童摄

廊坊市大力开展智慧平安社区(村街)建设,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智慧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社区(村街)的治安防控水平,辖区居民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高。

在市区银河北路街道西后街社区利民里小区,张贴在大门旁的“15分钟生活圈”导示图分外醒目。“导示图展示了15分钟居民步行可到达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重要点位,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银河北路街道西后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崔丽存介绍。如今,廊坊不少社区都配备完善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机构、便民市场、运动场地,实现“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完美布局。

坚持细处着眼、小处着手,廊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督导,以干部责任感换群众获得感。市创城指挥部对重点部位开展常态化“晨巡”暗访,推动问题整改。各级干部用脚步丈量每一条街巷,用群众的满意度检验创建的成效。

“办公桌”搬到主次干道上,调度会开进老旧小区里,廊坊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包联指导广阳区、安次区、廊坊开发区社区小区文明创建工作,工作覆盖上求全、任务落实上求精,用“绣花”功夫描绘出文明新城。

图为廊坊市开展“创城,我们一起”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市住建局志愿者在市时代广场打扫卫生。 通讯员陈童摄

·志愿引领,文明铸魂,打造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11月14日傍晚,笔者在永丰道与文明路交口看到,由南向北的车辆都自觉停在斑马线前。由于是附近幼儿园和小学放学时间段,三两成群的学生和家长也加快脚步,生怕耽误了驾驶员的时间。“车让人、人快过”,车辆与行人之间俨然形成了一种默契。

越线停车的没有了,横穿马路、闯红灯现象不见了,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深入人心……无论是城市主干道还是背街小巷,文明交通成了廊坊的新风景。

从今年6月份开始,结合全面落实《廊坊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廊坊市文明委、市创城指挥部组织发起“廊坊有礼 文明健康”12项常态化行动,包括“友善礼让 美好相伴”“烟头不落地 廊坊更美丽”“文明用餐 公勺公筷”“守住‘一米线’ 健康你我他”“礼让斑马线 守住安全线”“停车有序 文明风景”“文明交通 你我同行”“争做好的哥(姐) 扮靓风景线”“文明养犬 爱护环境”“洁净家园 爱卫同行”“低碳生活 绿色环保”“志愿有我 守望相助”等,将各种文明言行变成了市民的自觉。

图为廊坊市开展“创城,我们一起”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市水务局志愿者在清洁公益广告。 通讯员陈童摄

“请不要乱扔烟头”等宣传提示标语在廊坊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机关干部带头禁烟,志愿者文明劝导,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响应……如今“烟头不落地”已经成为廊坊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

骑行爱好者用实际行动倡导低碳生活;将家中旧衣服,投入旧衣物回收箱;逛菜市场、超市自备环保袋;垃圾分类投放……越来越多的市民用实际行动实践低碳环保,做绿色生活的倡导者。

走进市区各个餐馆、酒店,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浪费可耻 文明用餐”的标语,醒目位置张贴了“文明餐桌”公益广告和“光盘行动”等标识,餐饮店服务人员在点餐时会向顾客宣传文明节俭的消费理念。

……

这样的镜头,每天都出现在廊坊的大街小巷、公共场所。每一名市民,都深切地体验到社区之变、道路之变、城市之变,感受到环境之美、秩序之美、文明之美。

图为廊坊市市水务局志愿者在市区金光道清扫路边垃圾 。 通讯员陈童摄

红帽子、红袖章、红马甲、小铲子……每天早上7时,广阳区空中花园社区网格员杨梅便提着工具出门了。她每天到小区、商铺走访,宣传创城知识,倾听百姓心声。

清晨,廊坊市妇幼保健院志愿服务队伍走进安次区红星紫郡小区,他们将绿化带中的枯枝、纸屑一点点夹出,捡起小区内乱扔的烟头,将非机动车摆放整齐,除杂草、清理小广告。

两个普通的场景,是廊坊市“创建靠民”最生动的注脚。

随着“廊坊有礼 文明健康”行动全面开展,廊坊市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壮大志愿者队伍,做强志愿服务平台,做实志愿服务活动,做靓志愿服务品牌,廊坊市15万名志愿者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图为美景如画的廊坊 。 通讯员陈童摄

在社区,他们入户宣传,为群众普及创城知识,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在路口,他们引导车辆行人文明通行;在分包路段,他们分工合作,集中清理垃圾、落叶、烟头,消除卫生死角,一抹抹“志愿红”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人们创建文明城市。

在廊坊,参与创城不再曲高和寡,而是触手可及。从单位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从干部到群众……一幅幅全民参与创建、同心同向共创的生动画面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只是在特殊岗位上履行一个医生应尽的职责,我会一直坚守到取得最后胜利!”年初,在第四届“最美廊坊人”发布活动现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典型、“最美廊坊人”获得者陈玉兰的话坚定而真切。

近几年来,像陈玉兰一样的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在廊坊大地层出不穷。典型引路,叫响“廊坊好故事之城”的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屡现不鲜。廊坊人用向善、大爱彰显着明珠之城的精神气质,更为文明城市创建增添了温度与动力。

见微知著,以小观大。是什么让这座城市形成“发现最美、学习最美、争做最美”的良好氛围?是什么激发出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美好品德?是坚挺矗立的精神脊梁。

图为碧空如洗的廊坊色彩斑斓。 通讯员陈童摄

廊坊市上下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学习热潮:创新开办“廊坊大讲堂”,建立四级学习网络;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平台作用,运用新闻、宣讲、文艺等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精心设计“习语进社区·文明新风尚”“思想惠民生·决胜达小康”等宣讲主题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在高校建起2所马列主义学院,精读细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培养“红专并进”的思政教师,树立大思政理念,变“思政课堂”为“课堂思政”……

廊坊还“从娃娃抓起”,实施“三结合”育苗工程,成立家长委员会,开设“家长课堂”,建立儿童之家(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家长学校,架起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桥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文化环境。300个家教报告团、1600余场科普讲座和2600多场微论坛、读书分享等活动,一个个数据生动践行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深刻内涵。

文明的种子一旦落地生根,势必会绽放美丽的花朵。成千上万的“红马甲”志愿者就是点缀在廊坊城间的朵朵红花。广泛开展“访千楼,进万家,解民忧,聚民意”活动,1万余名党员干部包联社区、乡村,与群众促膝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在社区、村街,17000余支志愿服务队把志愿服务的距离缩短到15分钟之内,并相继涌现出“廊坊市‘远山行’爱心助学公益联盟”“侯贵森扶贫团队”“廊坊出租车爱心团队”等一批全国、省级志愿服务品牌。

价值引领,文明铸魂。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意识和引领道德风向的载体,已经使文明内化为每个廊坊人的内在美,着力打造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郭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