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河北日报廊坊专辑>>

昔日宫廷绝技 今日非遗传承

2019-07-23 09:57:0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张欢 记者孟宪峰)一敲一凿真匠心,一斧一刨皆时光。说起非遗传承人,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那么一群“老顽固”,撑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计时代喧嚣,一守便是一生。在广阳区九州镇南汉村这个小小村庄里,就有19位省市级非遗传承人,用匠心守护着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同时不忘创新,将老手艺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光环中大放异彩。

●清宫里走出的老手艺

时至夏日,雨后初晴。南汉村周氏家具制品厂老板周洪俊家的围墙边,今春刚刚长起来的竹子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为这个农家院子平添几分雅致。

这几天,周洪俊正忙着给北京的一个客户制作一扇百宝嵌工艺屏风。图纸上,屏风冠部花样尺寸、镶嵌所用材料规格等,周洪俊看了又看,改了又改,几番斟酌,直至完美……

清朝末年,清宫造办处的一些老手艺人流入民间,其中一些人进入后来的北京琉璃厂工作。周洪俊的师傅陈宝贞,就是那时候跟随造办处出来的老手艺人学得的手艺,是正经的京作宫廷流派工艺。再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琉璃厂到南汉村建立分厂,陈宝贞等人自此跟着来到南汉村,也把老手艺带到了村里。

“清宫造办处是清代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大到做工细致的大型家具,小到精巧绝伦的钟表首饰、皇亲贵戚私下收藏的古董宝器,都出自造办处。”周洪俊说,从宫里传到南汉村的老手艺,包括了木工、镶嵌、雕填、大漆、描金、彩绘、铜活等多个门类。2017年,周洪俊为他掌握的百宝嵌工艺申请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自己也成为该工艺的第五代传承人。

村里有了工厂,不少南汉村人就到厂里去当学徒,老手艺也就这么传承了下来。如今,南汉村1700余人,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就有19位,从事相关技艺的手艺人更有200余名。

近年来,村民们凭借着老手艺发家致富,南汉村也被命名为南汉宫廷忆述小镇,成为以“传承中国宫廷古典文化、追忆记述中国皇家木玩传统制作技艺”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村落。

●百年老手艺融入现代生活

走进南汉宫廷忆述小镇,干净整洁的道路贯通整个村街,两侧柳树舒展的枝丫随风起舞,一排排统一风格的仿古建筑是村民的居所。

为了守护传统工艺,缑氏家具有限公司负责人、雕填漆器髹饰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缑建辉多年坚持手工制作,从制胎到上漆,再到雕刻,每一步都精雕细琢,力求完美。

在他家的仿古家具展厅里,雕刻镶嵌精美的屏风大气宏伟,大红金色的漆器座椅做工考究,让几位远道而来的买家不住点头称赞。

“守护传统工艺并不代表一成不变,必须要有创新,让传统工艺真正活起来。”缑建辉说,这几年他一直在琢磨创新发展,通过技术、模式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将传统工艺应用于现代生活用品之上,让非遗产品变为现代社会中的新时尚。

在生产实践中,缑建辉把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漆器工艺的创新中。他耗费近十年时间试验成功了晒断工艺,替代了过去的烤断工艺,更省时省力,出来的断纹也更自然;在漆器的设计中,他广泛借鉴瓷器、玉器、木器、铜器等工艺品的器型、纹饰,尝试让本地的漆器工艺与刺绣、制瓷等非遗项目有机融合,探索漆器与刺绣的结合;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环保的需求,近两年,缑建辉还试着在漆器工艺中,用环保水性漆替代大漆。“虽然每次创新都要失败无数次,但失败总好过什么都不做,付出就有回报。”他说。

不仅是缑建辉,村里其他传承人也都在尝试着将自己的手艺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在提高传承者经济收入的同时,又能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如今,与南汉村几家传统工艺制品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已有几百家,村里生产的仿明清两代的宫廷家具已成为全村主导产业,年收入上亿元,由此演化而来的创新产品也正蓬勃发展。

“产品越接地气,市场越会做大,企业也将不断加入,人们对非遗就有更多的共鸣。”南汉村党支部书记缑树学说,创新已经让南汉村的非遗传承进入良性循环,村里不少传承人都已经开始走上个性化定制的新路。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郭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