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河北日报廊坊专辑>>

廊坊缩小城乡差别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

2018-10-22 09:46:37 来源:河北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本报讯(通讯员杨启荣记者孟宪峰)近日,74岁的李安禄住进了三河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成为入住这里的第一个有城镇户口的五保老人。李安禄告诉笔者:“早就想进敬老院但一直来不了,现在政策调整了,可以来了,以后的生活有着落了。”

这样的变化,缘于廊坊市在全省率先建立起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标准不再“城乡有别”。过去,农村敬老院只能接收农村户籍的五保老人,由于政策所限,城镇五保老人无法入住农村敬老院,只能分散供养或自费到民营养老院。社会保障标准城乡统一后,城镇户口的五保老人就可以入住公办的农村敬老院,和农村特困老人享受同样的待遇。

近年来,廊坊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量力而行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和标准,不断增强兜底保障能力,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他们着力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统一并提高了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孤儿救助、低保家庭高中生补助6项民生保障标准,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过去因为社会保障标准城乡有别,会出现贫困群众救助水平与居住地实际生活状况不协调的问题。通过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缩小了城乡差别,有助于促进城乡困难群众权益平等。”廊坊市民政局局长薛宏说。

安次区杨税务乡孟村靠近廊坊市区,群众生产生活支出比一般农村要高一些,这让村里的低保户刘志民感到压力不小。随着廊坊市城乡低保保障标准由城市平均每人每月532元、农村平均每人每月354元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城乡低保补差标准统一提高到平均每人每月不低于360元,刘志民一家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应保尽保使民生保障网更加密实。两年前,安次区葛渔城镇辛庄子村王金利的儿子被确诊为白血病,沉重的医疗负担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在村委会的帮助下,王金利一家被确定为贫困户,申请了低保,而医疗救助政策又使他们只需负担治疗费的8%,负担减轻了很多。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廊坊市将支出型困难家庭纳入贫困户范围,并将支出型困难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在校学生、残疾人等特殊人员按个人单独纳入低保,扩大了城乡低保救助范围。据介绍,虽然有些家庭的总收入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是由于支出过高,很有可能使这些家庭生活水平滑落到贫困线以下。针对濒临贫困的家庭和人群,廊坊市建立起防贫机制,扩大低保救助面,有效降低了贫困的发生率。

在不断提高扶贫兜底水平、增加输血能力的同时,廊坊还加强贫困群众的“自主造血”能力,使贫困户自主脱贫。从贫困户的实际出发,廊坊市逐户制定产业脱贫计划,狠抓健康脱贫、兜底保障脱贫、助残脱贫、教育脱贫、危房改造脱贫、产业就业脱贫“六大行动”,并把产业帮扶作为脱贫的关键。截至目前,全市16至65周岁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1347名贫困劳动力,已有1339人实现就业。各县(市、区)还多措并举、多策叠加,将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财政资金入股“保底+分红”的模式,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

责任编辑:郭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