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新闻眼看廊坊

七夕至文化学者讲述廊坊习俗

2018-08-17 15:07:49 来源:廊坊都市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8月17日,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如今,七夕已经逐渐演化为中国的情人节。

“其实在咱们廊坊地区,过七夕节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并且很有地方特色。”8月16日,廊坊民俗文化学者王晟说。

王晟说,廊坊地区的七夕节,大体分为白天和晚上的民俗活动,其中女孩子过得多。白天是女孩乞巧,晚上在葡糖架下听哭声。那时的姑娘每到了七夕这一天的中午,就用一个碗盛满水,在阳光下暴晒一会儿,然后每个人拿出一根针来,放到水面上,这时候就能看到这根针在碗底的投影,如果投影是剪刀形状的就说明将来手很巧;如果投影是棒槌形状的就说明手会笨。虽然很少有女孩子把这个当成真事去看待,但是却也是传承了几百年的乞巧风俗。

到了晚上,小孩子们要站在葡萄架下,能听到阵阵的哭声,家中的长者告诉我们,那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时互诉衷肠,如果下雨就说这是他们夫妻二人的眼泪。

王晟还告诉记者,七夕在旧时还是妇女拜干姐妹的日子。一直到今天在廊坊地区的一些城镇和农村还保留了七夕节拜干姐妹的习俗。女孩金兰结义的日子一定要选在七夕节这天,这一天几个姐妹的家长要起得很早,在胡同里挨家挨户要一些米,凌晨时候要熬上一锅粥,这锅米粥俗称“百家饭”。米粥熬好后,几个姐妹就会去庙里磕头举行结拜仪式。此时大姐的家长在一个圆桌上已经为她们每人盛了一碗米粥,其实在每碗米粥的下面都压着一张用纸剪成的小图案。结拜仪式举行完后,大家就会随意去选择一碗粥,此时每个人都会拿到粥碗下面的图案,如果是剪刀,就说明心灵手巧将来会从事裁缝之类的工作,如果是算盘将来就可能从事会计,如果是书本将来就可能学业有成等等,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随着圣诞节、情节人等西方的节日渐渐涌入到中国后,年轻人越来越钟情于西方的节日,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反而受到了世人的冷淡对待,并且由于历史上我们对中国这些传统节日缺乏保护,甚至一度加以否定,使得其内涵越来越单薄。七夕节在近些年来也由于受到西方节日的冲击,一度几乎消失在国人中。近几年,七夕节这一传统节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有些地区也挖掘出了七夕节乞巧等民俗活动,培养孩子们从小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今,以七夕节为首的一批传统节日经过重新挖掘和整理后,大有回归之态。”王晟说。

据悉,七夕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萌芽于春秋战国之际,成型于汉魏,兴盛于唐宋,明清成为了一般性的节日。七夕指的是农历七月七日,旧时过节的习俗主要在晚上进行,所以此节被称为七夕节。这个节日的一大习俗就是乞巧,其习俗来源于中国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织女是天上最为心灵手巧的仙女,旧时在全国各地妇女这一天要举行向织女乞巧活动,所以这个节日又被称为了乞巧节。另外这个节日主体是女孩过的节日,七夕节有的地区还叫女儿节、少女节等。完书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与瓜上,则以为符应。” (记者 杨锦乐 整理)

责任编辑:郭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