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廊坊区县新闻

霸州匠人 坚守入木匠心

2017-09-20 11:15:36 来源:廊坊都市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雕刻

选材

设计图案

 

    在霸州市胜芳镇王泊村,有一位将有着四百年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的古典家具制作修缮技艺传承至今的匠人,他就是——吴中桥。

今年47岁的吴中桥是古典家具制作修缮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受家庭熏陶,自幼喜欢家具制作,1987年进入当地的硬木傢俬厂跟随师父姚顺壁学习“京作”古典家具的制作修缮技艺,后一直从事“京作”古典家具的传承和发展,带出了不少徒弟。如今,他制作的“京作”硬木家具备受收藏界的喜欢。

家具制作在中国有着至少五千多年的历史,隋唐后,出现了桌、几、椅等家具,宋代时,中国古典家具已完全成熟,桌、案、几、床、榻都成形。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带回各种硬木木板,木匠将这种木材制作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具,后又发现最好的是中国的紫檀和海南的黄花梨。后根据产地不同逐渐形成了“京作”“苏作”“广作”等技术流派。

其中具有宫廷文化特色的“京作”家具大约出现在三四百年前,它的诞生地就在宫廷里,深受皇家宫廷文化的影响,康熙、乾隆时期达到了制作的顶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烙有几代人记忆的古典家具制作匠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木材加工设备,各种木制品越来越趋向于加工的简单化。

走进王泊村,穿过一条小巷,眼前这座占地2500平方米的庭院,凝聚了吴中桥的大半生心血,也是所创办的“中桥侨梓硬木家具厂”所在地。走进展厅,禅凳、画案、香几、顶箱柜、提盒……一件件古香古色的古典家具映入眼帘,家具上图案繁复的木雕,布局规整的图案,还有无处不在的匠心和巧思,让人霎时有种赏心悦目之感。

吴中桥的传统木匠手艺是几百年来以师父带徒弟的古朴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头到尾都是手工制作。由于古典家具制作修缮技艺的复杂,要对其进行修缮则需深厚的技艺实力。从选料、刨平、开榫凿眼到起线打圆、认榫、雕刻。从一方原木变成床榻、八仙桌,则需要动用鼻尖刨、碗底线刨、铲刨等几十种工具才能完成。整个过程需熟知各类木材特性,精通擅用一整套木工工具是成为一个大师傅的基本功。而要成为这样一个大师傅,至少要花上15年的时间。

走进吴中桥的工作室,一张木雕操作台,桌上摆着数十把刻刀、几块紫檀木,每把大小和功能均不同,可见其是“方寸之间见乾坤”的精细活儿。一刀一刻,手指力度或深或浅,木屑上下翻飞,十五分钟后,一朵祥云跃然而出,活灵活现……

“古典家具制作修缮技艺中,木雕是古典家具的魂。而手工雕刻是独一无二的,雕的是木,刻的是心。尽管现在一些雕刻用机器也能完成,但却失去了人文趣味,所以我还是坚持用传统的手工技法去打磨每一件作品,并享受整个过程。”吴中桥告诉记者。

不管是价格昂贵的小叶紫檀,还是一块普普通通的木头,在吴中桥眼中,它们一样弥足珍贵。“通过我们的双手,让这些看似沉静的木头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让它们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延续,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吴中桥说。

谈及修缮的旧古典家具,吴中桥不禁娓娓道来,古典家具的修缮讲究原工艺、原制式、原材料,要修旧如旧。他说,所谓的修旧如旧,就是在尽可能不破坏其原来的风格和美感的前提下,采取传统制作工艺,做一些适当合理必要的修缮,使其能以较为完整的姿态展现。

在他看来,每一件历史悠久的旧家具上都饱含着丰富的信息,记录着太多的文化记忆。因此,每一次修复,他都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用沿袭了几百年的最传统工艺来恢复消失的片段。

当一件尘封已久的残旧物件修复完毕,以完整的姿态呈现出来时,那种快乐油然而生。“用古人沿袭下来的手艺,恰到好处地重现古物原貌,便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尊重,也是古物修缮的真正价值所在。”吴中桥说。

记者 张泰源 文/图

责任编辑:郭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