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新闻眼看廊坊

廊坊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群众文化

2017-06-26 10:14:32 来源:廊坊日报

“梦廊坊”文化产业园——红楼梦圆主题园古雅简洁、白墙灰瓦,徽派韵味十足。本报记者 金志超 摄

5月31日至6月3日,第二十七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我市成功举办,入场观展人数81万人次,展出图书25万种,订货码洋42.3亿元,展会现场和惠民书市销售码洋4100万元……

6月9日至6月12日,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暨第十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在我市成功举办,参观人数共计12万人次,现场销售额达1000万元,签约额达2100万元……

一个个国家级、省级重点文化活动由廊坊成功承办,展现了我市不断提升的文化承载力和文化水平。当下,行走于廊坊各地,文化甘霖普惠城乡,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乡村农户,人们都洋溢着笑容、充满了活力。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大剧院里,各类文艺演出有声有色;农家书屋里,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

2017年,我市以打造“京津冀文化体验名城”为目标,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为统揽,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设施:星罗棋布覆盖城乡

每到周五晚华灯初上时,香河县刘宋镇刘宋村爱好文艺的男女老少就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村文化广场,参加自己喜欢的文娱活动,过起文化味儿十足的农家新生活。

刘宋村是香河县文化惠民的一个缩影。该县本着“因村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各镇、街道、园区全部建起了综合文化站。同时,把村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全县300个村街全部建起了文化活动室,让文化真正成了润泽人心的甘露。

周周有大戏、周周有电影、周周有演出……这是三河人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三河市将文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逐步下移,放到了全市395个村上,通过盘活存量、集中利用的方式进行合理布局和改扩建设,以市文化中心为龙头、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为枢纽、村民文体活动广场为基础的高标准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三河模式”是我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通过新建、改扩建、购买、整合等多种途径,推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市级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设置率和达标率均达到100%,实现了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阵地、镇级为纽带、村级为延伸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

目前,全市已建成了廊坊市文化公园、霸州华夏民间收藏馆、中国自行车博物馆、中华戏曲大观园、李少春大剧院、益津书院、三河市文化中心、香河县文化艺术中心、固安县大剧院等50多座标志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预计2016年至2018年三年时间培育打造1000个高标准文化惠民中心。

文化服务:多元均等普惠民生

作为公共文化窗口单位, 市图书馆服务体系在综合考察研讨基础上, 开创了“纵横联盟模式”。即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纵向推进市、县(市、 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横向与院校、企业、部队、民间图书馆建立联盟,为市民提供公益性阅读服务。

目前,全市已建成集20个分馆、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并辅以门户网站、手机图书馆、短信、微信等于一体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系统平台上运行图书达到185万册,数字资源增至47TB,服务读者14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践行“互联网+文化”模式,建设“文化同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整合全市文化服务项目,采取“文化团购”“免费预约”方式提供“点餐”服务,建立快捷反馈渠道,以需定供,已吸纳5家民营文化公司加盟公益服务。自2015年10月上线以来,开展预约活动400多次,点击量超过150万,注册会员达20万人。

在大力推进文化服务多元化的同时,我市还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重点从城乡均等、区域均等、群体均等三个方面着手,通过解决编制、内部调剂、政府购买、财政补贴等方式,为每个乡镇街道文化站配备至少3名工作人员,为每个村和社区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健全了4000人的基层文化队伍,建立基层群众文艺辅导基地198个。

除此之外,我市每年组织送文化下乡2200多场次,农村电影放映近4万场次,为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配备流动服务车22台,年均下基层开展各种活动和培训辅导700余次,在全市乡村大地营造了处处欢歌热舞的浓厚氛围。

文化活动:原创经典精品不断

反腐题材现代京剧《脚印》以“新中国反贪第一大案”真实故事为题材,用艺术的形式创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人们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得到教育、启迪与警醒。该剧在全市10个县(市、区)巡回演出,在全社会营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政治氛围……

音乐剧《紫檀》以“紫檀”为引线,以大城“京作”红木古典艺术为主线,结合廊坊历史人物和民风民俗,讲述了一代名匠为保全民族瑰宝和手艺人的职业尊严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示我市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神……

一部部原创作品不断涌现,得益于我市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文人队伍。我市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不断打造精品力作,大型新编历史故事剧《宋相吕端》、原创舞台剧《双河》等文艺精品走上舞台,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原创相声《英雄赞歌》、京东大鼓《六尺巷》积极弘扬核心价值观……

我市还通过常年持续的品牌活动让文化融入群众生活,丰富百姓生活。连续21年开展“彩色周末”广场文化活动,连续11年举办“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精心打造“梦想如歌”合唱艺术节、“百名画家画廊坊、百名摄影家拍廊坊”优秀作品巡展、文化体验小镇、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年、“书香廊坊”读书会、“廊博伴我成长”、文化体验大讲堂等十大系列文化品牌,每年组织开展百场以上精品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文化共享:融合资源共谋发展

1月20日至2月10日,我市组织了“欢乐京津冀 曲艺大舞台”曲艺专场演出8场。活动以张家口二人台和廊坊京东大鼓为主体,邀请京津两地知名曲艺家同台演出,在促进三地曲艺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我市曲艺艺术在京津冀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和覆盖面。

在深化京津冀文化资源共享方面,我市组织了大型音乐剧《紫檀》巡演活动,创作大型河北梆子原创剧目《杨家将》,组织“中国梦·廊坊梦·百姓梦”——廊坊市优秀美术摄影作品“运河行”活动,组织开展第三届京津冀非遗联展暨第十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第二届京津冀文化体验展、第三届京津冀(廊坊)京东大鼓书会、第三届“和声廊坊”京津冀合唱音乐会等大型京津冀区域文化交流活动300多场次,打开了三地之间高层次、全方位、深入合作的大门。

也是在春节期间,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我市组织开展了“京腔京韵”文艺专场演出、京津冀新年民族音乐会、京津廊河北梆子大奖赛等交流活动,大大推动了地域文化交流,促进廊坊文化事业发展和京津冀文化一体化进程。

如今,高标准的文化设施、高水平的文化服务、高品质的文化演出、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加快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先进文化正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从文化的自醒、自励,到文化的自信、自强,我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步伐坚定而有力,努力建设全省乃至全国文化高地,为我市实现“五个走在全省前列”“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为党的十九大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本报记者 杨雅淇)

责任编辑:刘晓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