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善美廊坊

古稀老人于连江学雷锋五十余载

2017-03-16 09:29:48 来源:廊坊日报

 于连江在国画班义务教学。 本报记者 刘向 摄

于连江在敬老院为老人们义务理发。 本报记者 刘向 摄

3月1日,于连江像往常一样来到廊坊开发区敬老公寓,径直走向二楼活动厅。“老于来了,老于来了!”老人们相互转告,纷纷和他打招呼。

梳子、推子、油壶、剪子……于连江从布兜里掏出工具,穿上蓝大褂,支好椅子,开始了一个上午的忙碌。“我的头发刚长长一些就想于师傅。也怪了,一想他,于师傅就会来。”腿脚不太方便的张洪祥老人说。

于连江每个月初都会到廊坊开发区敬老公寓给老人们理发,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四年。这期间没有一次“爽约“,因为他知道老人们需要他。

廊坊有一个“活雷锋”,活雷锋没有做太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所做的都是一些细微的好事。这个“活雷锋”说的就是市政协财经委原主任——于连江。

做好事做到头发白了,腰弯了,眼睛昏花了,但是77岁的于连江仍然没有放弃,就像他说的:“助人为乐,才活得踏实,活得坦然。”

熟悉他的人都说,“老于做过的好事能够用车拉。”

学生时代激情满怀学雷锋:沿途遇险奋力抗洪

要说于连江还得从他是学生的年代说起。

3月1日,在于连江的家中,他正和几位老同学坐在一起回忆往事。

说起于连江的事迹,他们如数家珍:学生时代趟着冰水送绳索、毕业后还没回到家就参加抗洪抢险,每天挑木桶为烈属家庭送水……

六十年代初,当于连江还是天津农学院的一名学生时,就开始学雷锋做好事。

市退休老干部纪会田是于连江的同学和好友。纪会田说:“那时候老于和自己被同学笑称为‘大傻’和‘二傻’。”

为什么这么说呢?纪会田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学校组织劳动,于连江负责安排班级同学的分工,他也可以不参加劳动,但是每一次分配任务,于连江都将累活重活留给自己以及同自己关系亲密的同学,其中就有纪会田。

由于模范事迹突出,在1963年毕业典礼大会上,校党委奖励于连江一把在校劳动时用过的大铁锨,鼓励他将雷锋精神带到工作岗位上。

毕业后,带着这把大铁锨,于连江就踏上了回家的路,谁知还没到家,这把大铁锨就发挥了作用。

在回家时,于连江在桑园火车站下了火车,途经吴桥大桥时,碰见民兵和附近村民正在奋力推土固堤,抵御百年不遇的一场洪灾。于连江二话没说,立刻放下行李卷,加入了战斗。

在长达半个多月的抗洪抢险中,于连江把大桥工地当成了自己的家,吃住都在桥边。推土,抬土,垒堤,守堤,渴了喝点咸井水,饿了啃几口干粮……他的脸晒黑了,手掌起了茧子,肩膀上勒出了血痕,浑身被蚊子叮咬得红一块、肿一块,他却越干越起劲,从不言苦。

长时间的风餐露宿,使于连江瘦弱不堪,还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腰疼得直不起来。他一边坚持扎针治疗,一边推车运土不下火线。

吴桥大桥的抗洪勇士中出了个‘活雷锋’。”于连江的故事一下子传开了。由于事迹突出,他被吴桥县武装部授予个人三等功,事迹刊登在沧州当地的报纸上。

投身三线甘当一颗螺丝钉:做的好事可以用车拉

在于连江的家里有一个专门放奖状和证书的柜子,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摞摞的证书和奖状,光参加工作后的证书和奖状一张桌子都放不下。

毕业后,于连江把学雷锋带到了工作岗位上。

刚开始工作,于连江被分配到宁河县板桥公社,那时候公社干部都包村,他包的是崔成庄大队。期间,他主动和村基干民兵一起干重活。

挖小渠时,他同小伙子们一样,用大筐抬土抬泥。因为工作量大,吃不饱饭,他一下子得了急性肾炎,公社派人把他送进了芦台医院。住了十多天,回头照样和社员们下地干活。

七十年代,于连江调入廊坊地区经委企业科工作。有一次在整理教室的取暖炉时,有名学员手执铁锨,不小心铲到了于连江的左手上。经诊断,于连江的左手无名指为粉碎性骨折,接上后缝了八针。

“当时他的手肿得像发面饼,他硬是单手骑车每天往返20多公里,坚持为学员讲课,没耽误一天。”负责地区教育工作的王育英想把于连江的先进事迹上报给省里,于连江婉言谢绝了。

他在地区工会工作时,被省工会借调工作,此时正赶上爱人要生小孩,但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家。当完成任务回来时,孩子已经出生十二天了,气得家属好长时间没理他。

2008年奥运期间,得知市政协要组织人员参加安保工作,已经70岁高龄的于连江写好请战书,主动找领导表态:“我住得近,身体好,又没什么负担,让我值班吧。”

其实,他自己家庭并不轻松,老伴没有工作,还常年患病。可他毅然选择了大“家”,每晚提着大灯,别着警棍,在院里院外巡逻,白天大家上班时才开始休息。夏夜酷热,蚊虫肆虐,他身上的衬衣常是湿了又湿;冬夜漫长,寒冷难耐,他在孤寂中守卫着单位安全……这样一干,就是三年半。

“一个处级干部干这个,多掉价啊,再说您这么大岁数了,到底图啥?”市政协一名保安跟他开玩笑。“图个啥?我就图个高兴!做好事能心情舒畅,吃得下、睡得香,身体健康。”于连江说得硬气。

老当益壮雷锋精神永不过时:一辈子要学雷锋

退休以后,于连江学雷锋做好事也从没有中断。

3月7日下午,在艾力枫社物业居民活动中心,于连江正在给学生们上课,他一边讲课一边示范,生怕落下了哪个细节。

2015年,当时物业成立了居民活动中心,物业领导想办个画画班。在艾力枫社小区居住的于连江主动请缨,揽下了绘画老师的工作。

从此,无论刮风下雨,每周二于连江都准时来画室授课。两年了,于连江的学生有十几个,每个人都能拿出一幅不错的绘画作品。

于连江还给这个画室起名为“共同进步画室”,在这里于连江除了教学员画画,更多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人。

“跟着于老师画画,学到技巧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让我学到了如何做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艾力枫社小区居民罗华说。

于连江总是这样热心地帮助别人,其实他的生活中也有难处,他老伴患病卧床,需要照顾,他的女儿下岗在家没有工作。

毋庸置疑,这些都没有成为于连江做好事的牵绊,他从来不会因为家庭的困难影响他学雷锋做好事。

“老伴非常支持我做这些事。”于连江说,有时候在家里,老伴就会提醒我,该去教画画了,该去剪头发了。

于连江学雷锋做好事,不分大事小事,能帮则帮,从不放过。

纪会田说,他在学雷锋这件事情上是贵在坚持,而且是持久性和经常性的学雷锋,而且他已经是80岁的人了,可以说他做到了一辈子学雷锋。

如今,于连江在作画教画之余又有了一个好办法——出门时带上一幅自己的作品,看到有人学雷锋就把作品送给他。

熟悉老于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笔名叫余贡,本意就是他退休后还要把剩余的精力贡献给社会。

于连江经常说,学雷锋不分大小事,自己的能力虽然小,但只要自己的行为能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幸福,哪怕是很小的一点,我仍然尽力而为。(本报记者 王满凤)

责任编辑:刘晓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