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头图

新廊坊:幸福城市踏歌来

2017-03-16 09:20:39 来源:廊坊日报

 

三河燕达国际健康城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资料片)本报记者 金志超 摄

什么是幸福?

老人说:幸福是子孙满堂,全家平安。

中年人说:幸福是身体健康,财源广进。

年轻人说:幸福就是每天睡到自然醒。

……

或许,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各不相同,但追求幸福的梦想却不约而同。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满载着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到1488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2%。与此同时,2016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70元,居全省第二,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互促并进,城乡百姓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抓好安居工程建设,让居者有其屋

古人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以说,从古至今,安居承载了人们对家的期待。

为了帮助越来越多的困难家庭解决住房难题,我市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从而有效解决城乡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过去几年来,随着金泰小区、颐和佳苑小区、幸福佳苑小区、儒苑小区等一个个保障性住房工程的竣工和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困难居民从中受益,圆了安居梦。

2016年,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政策,我市不再集中新建保障房项目,转而将目光对准了棚户区改造。很多棚户区生活基础设施欠缺,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可以说,对棚户区进行改造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

据市房管局统计,2016年我市全年争取保障性安居专项资金2.2亿元。工程在2016年7月份率先实现开工11147套,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6867户,在基本建成方面,7月份就已提前实现竣工10460套,且项目全部取得了竣工验收报告;2013年及以前年度建设的公租房(含廉租房)共计31032套,已分配入住28676套,分配入住率达到92.41%。由于各项任务完成良好,我市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年终考核中名列前茅。

今年,我市还将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全年计划改造棚户区39个。到那时,可以有更多的人告别脏、乱、差的环境,过上“电梯电话、楼上楼下”的生活。

强化就业服务力度,让壮者有其用

“政府的就业扶持政策帮了我大忙,我现在有了固定工作,收入和保障都稳定了,生活负担也减轻了不少。”54岁的廊坊市民刘同启乐呵呵地说。

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下岗后的刘同启一直处于灵活就业状态,生活没保障。今年1月份,由廊坊市人社局推荐,经过正常审核、面试等程序后,刘同启被市农业局门卫工作岗位录用,政府每月1000元的岗位补贴加上单位用工补贴,他每月的收入将近3000元。此外,单位还按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

2016年,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016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3万个,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3.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316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03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全省最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2.5%。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同时,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企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进校园、组织高校毕业生入企入园观摩实践等专项活动,突出抓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各类群体就业。“我们整合多种资源,推出精准化就业服务,实现了大型与小型、定期与非定期、网络与现场、校内与校外等多形式、多渠道就业指导服务的有机结合。”燕京理工学院副院长刘元园说。

完善医疗救助体系,让病者有其医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是悬在很多家庭头上的利剑,绕不开、躲不掉。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廊坊市突出抓好重特大疾病救助,将大病救助封顶线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医疗救助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80%,与北京实现了持平。截至目前,廊坊市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规模已达1.3亿元,累计救助重特大疾病患者2139人次,支出大病救助资金4798万元,人均救助额2.24万元。

加强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的衔接,市财政累计支出599万元资助了39913名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农合,城镇低保户全部免费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低保对象参加医疗保险连续7年保持100%。

同时,主动承接京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按照“优势互补、互惠双赢、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我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规划层面对接,从成熟领域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所有三级医院均与京津医院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与北京部分市属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有20余家与京津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廊坊百姓享受到了京津医疗的同城待遇。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未来,市委、市政府将继续以改善民生作为工作核心,不断拓展民生的内涵与外延,全面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不断刷新“民生高地”的惠民高度,让百姓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周洪娜)

责任编辑:刘晓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