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免费开放(图)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09-30 09:34:15  责任编辑:郑晓娟

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免费开放(图)

    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试运行期间,参观者驻足观看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面塑。张泰源摄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张泰源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解丽达)9月16日,装饰一新的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市区九天休闲谷试运行,集中展出了“景泰蓝制作”“鼻烟壶内画”“木贴画”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笔者在600余平方米的展馆内看到,喷绘图片、灯箱图片、组合图板、实物展示、视频播放、现场制作,多种形式向观众展示出了一个美不胜收、动静有致的非遗时空。观众置身其中,能感受到京津走廊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据介绍,此馆由廊坊市文广新局兴建,共展出了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两大类“非遗”项目,免费向社会开放。展品包括技艺精湛的“秸秆扎刻”、流传千年的“柳编制作技艺”、独具民间特色的“第什里风筝制作”、栩栩如生的“固安面塑”、制作精致的“橄榄核雕刻”等35种。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

    “我家住在武警学院,带着孙子出来玩,没想到发现了这么一块‘宝地’,原来廊坊有这么多传统特色手工艺,真是大开眼界。”市民张华林说。廊坊市群艺馆馆长张玉忠介绍,该馆集中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将成为百姓了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选之地,也将是廊坊一座新的文化地标。

    据悉,廊坊市自2004年开始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0多年来,“非遗”从最初的无人知晓发展到现在,取得成果引人瞩目。目前,全市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2项、省级名录76项,现有国家级传承人7名、省级传承人47名,市政府先后公布四批市级保护名录共160项。通过全面系统的普查,全市共挖掘整理了270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

相关新闻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傩舞聚英叉会”

2015-09-22 10:06:31

    曲周傩舞聚英叉会系曲周县安寨镇南阳庄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曲周傩舞聚英叉会起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南方艺人路过南阳庄村时身染重病,好心的南阳庄人将其收留,并集资为他治好了病。为报答救命之恩,此人便将自己舞叉技艺传授给了淳朴善良的南阳庄人,取名“傩舞聚英叉会”,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张家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工艺

2015-09-09 11:20:18

传统手工花丝镶嵌工艺,是在金、银、铜材料上经过压片、拔丝、砸胎、合胎、焊接、酸洗等程序后,再烧蓝或镀金银处理,还要再镶嵌宝石组装才能整体完成的精美手工艺品。

唐山乐亭县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

2015-08-15 00:56:21

8月7日晚,“牵手京津冀•欢乐进万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唐山乐亭县文化中心举行。

冀州田园棉手织“老粗布”返璞归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08-06 20:35:32

手织老粗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沿用的一种手工纺织品,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冬暖夏凉、持久耐用,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反而使得它更加珍贵。

冀州田园棉手织“老粗布”返璞归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08-06 16:16:13

    手织老粗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沿用的一种手工纺织品,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冬暖夏凉、持久耐用,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反而使得它更加珍贵。传统的织造工艺凝结着繁杂的劳动,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72道大小工序,可将22种基本色线变幻出1000多种图案。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